【九华山的佛理与诗情】郑国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从九华山山麓出发,汽车在朦胧的青山绿水中穿行,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就可直达九华街。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如果说九华山是一座山中佛国,那么九华街就是它的首府。九华街坐落在九华盆地,这里海拔六百多米,四周被葱翠的山峰环抱,是一个独特的山村小镇。游九华山都以这里为中心,游览九华街的寺院和名胜古迹。 化城寺是九华山最古老的寺院,坐落在九华街芙蓉山下,它既是开山祖寺,又是地藏菩萨道场。据《九华山志》记载, 晋代隆安五年(401年),就有印度僧人在此筑室为庵。唐至德二年(757年),诸葛节等为金乔觉和尚在这里建寺,皇帝赐匾额“化城寺”,辟为地藏菩萨道场。从此以后,化城寺声名远播,现存寺院为四进大殿,前面三进是清光绪年间修建的,后面一进藏经楼却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遗物。它依山托势,寺平面用重叠式四合院,每进平面随地形逐级升高。轴线对称,而又灵活布局。天花藻井雕有九龙盘珠,实为木雕艺术的珍品。在建筑史上很有价值,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才华。藏经楼这座明代的建筑,是九华山最古老的房屋,不但建筑材料上有其特点,而且在地势、采光、通风等方面也别具匠心,据说能防火、防虫、防尘。这里收藏着九华山的许多宝贵的文物,清咸丰年间一场大火,独藏经楼安然无恙,楼中文物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被视为一大奇迹。九华山的寺庙中最有特色最出名的,当推神光岭的肉身宝殿了。这里为安葬金乔觉的塔院,似乎是九华山的象征,也是善男信女朝谒九华山的主要之处。殿宇高大雄伟,殿门上高悬着“东南第一山”巨型匾额。殿前有八十一级高陡的石阶,站在石阶之下仰观宝殿,显得气势非凡,令人肃然起敬。宝殿以白玉铺地,四周环绕着壮丽的石柱,还有精美的木刻画廊。大殿中央矗立着七层红色木质宝塔,塔顶饰有金色华盖。宝塔的前后都有大型的地藏菩萨像,两边金光闪闪的十殿阎罗像拥卫而立,显示出地藏菩萨幽冥教主的地位。塔后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地藏菩萨的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从寺院规模之大来说,则以祗园、万年、东岩、甘露四寺居先,号称九华四大丛林。在四大丛林中,祗园寺保存得最完好,为九华山百寺之冠。它坐落在东岩脚下,山门面对九华街。大雄宝殿内三尊大佛各高达七米,为九华山寺庙中最大的佛像,塑造得非常精美。三尊大佛两旁有高三米多的十八罗汉,塑像造型变化多端,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怒目而视,有的振臂扬威,形态各异又都栩栩如生。这里还有许多僧房,依山托势建在山腰之上。僧房里还保存着八口大锅,最大的直径一丈,被称为千僧灶。据说,当年祗园寺曾有和尚五百多人。 万年寺,又称百岁宫,以供奉无瑕和尚肉身而著名。据《高僧传》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无瑕和尚来到九华山,在东岩之巅结茅为庵,长年苦心修持,仅以野果为食,活到了一百一十岁。死后,遗体趺跏坐于缸中,三年以后启缸,颜面与生前无异。信徒们认为菩萨转世,于是就将肉身装饰成金像,安置在寺庙中供奉。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从此以后,香火日益兴旺,寺院也随之扩建。在东岩之巅的万年寺,在高低起伏的山顶岩石上,造起了九十九间半殿宇和僧房,建筑物与岩石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寺庙入口的大雄宝殿为一层,后面数进层数随山势逐渐向下而增加,出后门仰望庙房已达五层。大雄宝殿内的整座佛像,就塑在一块浑圆的巨石之上,并使周围的设置协调一致,真是巧夺天工。无瑕和尚的肉身像,三百七十多年来历经劫难,至今仍保存完好。如今,供奉在寺内玻璃龛中,他端正盘坐,慈容善目,庄严安详,两臂内曲,双掌微合,高约一米,金光闪闪。 九华山方圆一百平方公里,有九十九座山峰,以十王峰为最高,海拔1342米。山中多溪流、泉水、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其中又点缀着田园和山庄。从东、西、南、北四路饱览九华胜景,定为被它的旖旎风光所陶醉。南路登天台峰,一路景致最好,沿途寺庵最多,峰顶高达海拔1320米。游九华山,向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之说。 登天台峰,一路各种景观目不暇接。从九华街往南上回香阁,经迎客松、美女池前行,前面就是中闵园。在这条龙溪峡谷中,分布着寺庙庵堂二十多座,其中好多是尼姑庵,掩映于松林与竹海之中,还有那富有江南山村特色的农舍。山风吹来,千亩翠竹摇曳,竹韵与松声相伴,又杂以溪流叮咚,入此清幽之境,真是令人流连忘返,这就是著名的九华胜景:“闵园竹海”。离此不远有一古松,硕大主干舒展开繁茂的枝叶,状如凤凰正欲展翅飞翔,这就是著名的凤凰松,在这里已度过一千四百多个春秋。由此继续前行,经过一番艰辛的攀登,迎面又见“古拜经台”四个大字,这座千年古刹始建于唐代,相传为当年金乔觉拜经之地,殿内留有他的石刻脚印。殿后有一怪石,名为大鹏听经石。登上天台正顶,不禁有远离尘世之感。摩崖石刻道是:“非人间”,又道是:“高哉九华与天接,我为目爽心胸扩”。诸如此类的题刻,正道出了此时此境的心情。峰顶有万佛寺,巍峨雄峙,气势非凡。寺后又有捧日亭,亭内供奉地藏菩萨铜像。置身天台正顶,环顾诸峰如莲花竞放,还可北眺长江,南望黄山。“天台晓日”,又是九华胜景之一。 九华山外雄而内秀,真可说山灵水秀!然而,在唐代以前,由于交通阻塞,九华山游人罕至,一直湮没无闻。它成为莲花佛国,享有“东南第一山”之誉,和它的天资玉质赢得诗人垂青分不开,人们都认为,九华山闻名天下,除它是金地藏卓锡之所外,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刘禹锡作《九华山歌并引》,以及其他诗人的九华吟唱,也有重大影响。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天宝至乾元年间曾三次游九华山。他第一次经池州从秋浦到了九华山,与隐居在那里的诗人高霁等同游,写下了《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经过细细观赏,在他心目中此山好似出水莲花,他在序中说: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在联句中开头就写道:“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九华山的这一美名就由此而来。后来,他再次游九华山,又写了《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中有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他为欣赏九华山的景色和寻仙访道,在这里留下了不少遗迹、逸闻和诗篇。那著名的李白书堂”,就在九华街化城寺与龙女泉之间,李白曾在这里建草堂隐居,附近有“太白井”、“太白洗砚池”,还有他栽植的两棵银杏树。他写的《秀华亭》等诗描写他游山观感。不久前发现,无相寺墙壁上一块碑刻中有《唐李白宿无相寺五言古风》诗一首诗云:“头陀悬万仞,远眺望华峰。聊借金沙水,洗开九芙蓉。烟岚随遍览,踏屐走双龙。明日登高去,山僧孰与从?禅床今暂歇,枕月卧青松。更尽闻呼鸟,恍来报晓钟。”李白当年游九华山时,曾在这座无相寺住过,这首佚诗的发现是弥足珍贵的,从中可以见出这位诗仙游山时的体验。他还写了《地藏菩萨赞》,诗中敬佩地藏菩萨普渡众生的大愿,又表现了对金乔觉的怀念。李白是为九华山定名的人,也是第一个以诗歌赞赏九华山的人,使九华山之名不胫而走。 我们再看唐代又一著名诗人刘禹锡眼中的九华山吧!他在诗前小引中就说得很清楚,他之所以写《九华山歌》,是赞叹九华山“九峰竞秀,神采奇异”,为九华山“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而惋惜和不平,从而写诗“歌而大之”。诗中开头就这样写道:“奇峰一见惊魂鬼,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然霹雳一声化为石。”他一见九华山首先感到的是惊诧,出现在眼前的似乎是九条腾跃而起意欲攀天的巨龙,突然遭雷轰击化而为石。诗人眼中与笔下九华山的雄姿和气势真是活灵活现!诗中继而着重描写九华山优美景色和被冷落的遭遇,最后写道:“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诗人为九华山的美而不显抱不平,确信天生丽质的九华山终能誉满人间。他借山喻人,物我相融,既尽情地赞美九华山,又抒发自己的愤慨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