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框架: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对淄博户外勾勒出一个框架了:
从积极的方面看,淄博人有闲钱、淄博人有闲工夫、淄博境内富有中低海拔的山岭、淄博出行方便——所有这些地域性的禀赋,决定了淄博一定是开展户外运动最有条件的地区。
从消极的方面看,他们却往往小成即满,满足于低层次上的重复,而失之于方向性和结构性的突破。
是的,淄博也确实是初级户外项目开展得最好的地区,但仅限于初级户外项目。
07、参与者众:每当周末一早,在淄博的大小街头到处都是身背登山包、身穿冲锋衣的驴友,彼此碰面往往相互会意地一笑,然后匆匆走向各自不同的集合地。
在一些主要的集合地(比如博物馆西门、植物园东门、世纪花园南门等),驴友的包车简直就像小城镇的公交总站一样,车来车往,蔚为壮观。过来一辆车,你要先看清楚那是不是你报名的俱乐部的车,即使是你报名的俱乐部,你还要看清楚那是不是你编号排坐的车,因为有的俱乐部同时发好几辆车需要在车上标出“XX户外X号车”的牌子,座次一般也都是事先排好的。尽管你可能说哪个城市周末早上都有驴友集结,但我告诉你,与淄博相比,规模肯定有着天壤之别。
08、机构众多:有几条街道,户外俱乐部和装备店几乎就算是鳞次栉比了,说得夸张点,就像上海外滩上的票庄那样一家挨着一家。
就装备店来说,在淄博的大型商场里户外装备柜台的密度甚至超过了我在北京所看到的那些大型商场,而且我在北京经常光顾的三夫专卖店那种规模在淄博也能找到。
就俱乐部来说,据说淄博有上百家户外俱乐部,五区三县都有其龙头,其中某县的一个龙头注册会员四万多,一周能发了十条线,参与人数达五百多人。在一些较成熟的山地穿越线路上,往往会有好几家俱乐部同时挤到一起,大家正穿、反穿、正反穿、反正穿,熙熙攘攘的程度恍如闹市。驴友对于俱乐部并不是固定的会员制,有的某段时间内会相对固定地参与某个俱乐部的活动,有的则每周都从不同的俱乐部中通过比较挑选自己喜欢的线路来参加活动,我们一家三口在某个周末就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俱乐部,只会偶尔走到一起。淄博户外开展的大众性程度是全国所有城市都无法比拟的,我不但自己参加户外活动,还通过户外俱乐部组织过几次单位的集体活动。
09、驴友互助联盟:除了商业性的俱乐部以外,淄博还有一家驴友的互助联盟,注册会员有二十六万之多。我参加过几次互助联盟的活动,单日活动花费只有二十元左右。但互助联盟的活动往往召集贴挂出来后几个小时内就会满员封贴,火爆之盛,超乎想象。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报名稍晚了点,你可能要坐马扎,而马扎也是按报名顺序编号的,我就有过召集贴上公告我是4号马扎的经历。而且,在那些召集帖的后面你还经常能看到一串替补名单,只有在已报名确认的驴友临时因事退出的情况下,才会依次电话通知替补名单的驴友。互助联盟有几个大队,在我参加某个联盟大队的活动时,居然曾在山上先后与两个联盟大队相遇过。
10、历程:除了自然禀赋以外,也应该提及那些最早的开拓者们。从人们最早自发地“游乎沂,风乎舞雩”的那种郊游、踏青意义上的游山,然后在国内户外运动兴起的潮头的影响下过渡成驴友意义上的登山,这虽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当初那些领风气之先的老驴们,为这种转变注入了探索、挑战、自虐、技术、安全、环保、装备等户外的意义,并顺应形势,迅速带动了淄博的户外活动。
十多年前,作为第一波,开始有人引入商业化的运作,在最早的商业化竞争中,那些在活动线路和活动项目上认真追求创新的俱乐部最后胜出。一方面,他们商业化的努力为淄博户外的迅速大众化普及做出了垦荒牛的贡献;一方面,他们的成功也同时培育、引导了淄博的户外市场。
在他们的示范效应下,作为第二波的户外俱乐部于七、八年前如雨后春笋般陆续诞生。其后第三、第四波、甚至第五波也不断涌出,但据我观察,迄今为止,最具有户外专业化理念的却仍是像L那样作为第一波的户外机构。
11、转折:有一件事情必须写入淄博户外的大事记,因为我认为它对淄博户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事物的发展总离不开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专业化表现为塔尖的高度,大众化表现为塔基的广度。照理说大众化程度较高,则必然会合乎逻辑地要求其专业化也将与之适应,反之亦然。事实上也是这样,广泛的户外群众基础,也不可避免的催生了淄博驴友不断向高海拔、超高海拔、甚至极高海拔探索的信念。淄博准专业化的、有组织的民间登山活动先后登上了青海玉珠峰、新疆慕士塔格峰、四川技术性山峰雀儿山。
然而这一切在2010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时任淄博市登山协会秘书长的韩昕参加由淄博一家媒体资助的冲击道拉吉里峰的登山活动,在登顶后下撤途中因山难去世。韩昕是淄博户外界很有影响的人物,自此之后,淄博户外对高海拔和技术性项目开始裹足不前,人们又回到了淄博南部山区,在他们最早起家的那些熟悉的山头上穿梭徘徊。
顺便说一下:2010年以前我还完全没接触过户外,我就是从道拉吉里山难的报道中开始了解了登山、户外、驴友这些概念,当然在我关注事件的过程中也隐约感到其中似乎存在着一些技术性的疑问。我原本以为登山只是个体力活,从那之后才发现原来它也包含了很多严格的技术原则,这也许是后来我能喜欢上户外的原因吧。
12、延续:但是,我不相信淄博的户外会永远局限于淄博南部山区的山地徒步穿越,实际上,攀岩、攀冰、绳降等技术性项目一直有人在小范围地玩,他们为淄博户外将来往更深入、更高端的方向发展保留了种子;同时,近年来鳌太、狼塔也偶尔会留下有组织的淄博驴友的足迹;甚至,我注意到重新觊觎高海拔雪山的驴友也越来越多了。我相信在痛定思痛的沉思之后,淄博户外不仅会在大众化程度上继续领国内之先,也将会在专业化上有所作为;这就好比日韩登山的大众化程度极高,也必然决定了日韩专业登山的成就居亚洲之首。
当然,这需要时间,我并不期望淄博的户外从业者和户外爱好者们冒进,我认为他们普遍的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户外理念。
13、商业模式:眼下,淄博户外的盈利模式不外乎装备销售、活动组织、和网站运营。机构基本上都属于小微企业,从业者原来以较早的户外骨干、和具有小商意识的驴友为主;近年来开始有较大资本、及较有商业经验的人士尝试进入,但后者却几乎无一例外的存在着与前者相反的问题:前者缺乏开阔的视野和商业创新经验,后者缺乏对户外的专业认识。
在装备销售方面,市场总得来说明显强于其他行业。
在活动组织方面,按我的评价标准,短线活动其实就像开出租车一样以西方会计的原则来看几乎是不挣钱的,但它能带动装备销售,也能带动户外边缘意义上的长线自助游。在我跟车去坝上和婺源时,我注意到那些距离淄博一千公里的地方,居然鲁C的车号占了一半。
在网站运营方面,若一家会员数万、日平均在线量数千的专业网站,就已经具备商业价值了。
14、问题:淄博驴友可谓名声在外,一些大的户外论坛时常爆出淄博驴友的种种“丑闻”。然而,据我对此问题的观察,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淄博驴友就比别人差,更深刻的原因应该是:中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在世界上算最低的,然而淄博的户外人口比例已经快接近于中等收入国家了,但淄博驴友的素质却不能脱离开中国国民的道德水准。也就是说,仅仅是因为淄博驴多为患才集中反映出了诸多问题,假如淄博没有驴友的话也就不存在驴友的种种问题了。这意味着,随着其他地区户外运动大众化普及程度的提高,淄博驴友如今表现出的问题也将会是其他地区的户外所要面临的问题。
15、愿景:我对淄博户外发展的前景满怀信心,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成长、壮大,我相信将会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进入这一领域,在其与户外专业人员逐渐实现对接后,将会促使淄博户外有一个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