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然 于 2013-9-13 13:58 编辑
白露时节九顶山
很多山峰的名字命名九顶山,也不难理解,就是九个山头在一起的大山,章丘南部山区闫家峪乡东八井村有一溜三公里左右的山脉,由北向南自低而高一连九座山峰,最高峰在地图上的标注也是九顶山。山脉东侧与一条稍矮的内脊形成了一条深长的山谷,谷口大门处立有三字九鼎山,一看就是因为开发的需要改了名字,其实山谷中只是修了一条路,并未开发成功。值今年的谷雨那天去了一次,恰好也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雪,大雾笼罩大雪覆盖群山隐隐颔首,只能观赏到一路的雾凇美景,山崖陡峭山峰林立一切都在感觉之中,下午云开雾散阳坡的雪化了大半才露出了山崖上的连翘花,蓝天下白的雪黄的花绿的麦苗山上山下到处是冰清玉洁一派春意盎然。回想起来就产生了一睹九顶山真容的愿望,同样是柳泉户外组织,同样又是一个白露节气,联系了老靖参加了周六的活动。
立秋以来气温一直保持30度左右,近几天早晚才稍感凉爽,今天虽然是白露节气,但是草木上仅是微微发湿还看不出露来,许是气温降不下来的缘故。东八井村南就是九顶山的起点,第一个山峰你就会感到山势陡峭突兀而起,上山的小道早已被灌木长满,驴友大都朝着山顶的大致方向攀爬,山上的松柏遮挡视线,只能顺着说话声行进。这是唯一一个松柏茂密的山顶,向南看去其它山峰没有树木基本光秃的,列队的山顶大下不一,有的看上去是陡立的,正面从山崖上能爬上去,可上去后这只是一个崖头,随之又是一个山顶,有的峰顶像是山脊上长出的石仓圆壁竖直无法攀登。最大的顶就是九顶高峰,海拔883米,峰顶平缓左右分开叉出两面山脉,西边一条走向笔架山,东边一条走向连云寨。
贫瘠的山体上疯长的野草在慢慢地变黄,低矮的灌木变淡了颜色,能使人注意的是小道上的棘针棵,勾衣划手很不友好,欣慰的是长着酸枣,虽然青青的还未成熟,但是驴友看到了就摘着品尝,甜的多采几个酸的赶紧吐出,整个季节集聚的酸甜苦辣就在这一瞬间结束了,也许成熟了更有滋味,没有品尝只是一种想象,吐出的是幸运的果子。再就是草丛中的蝈蝈,我行我素各叫各的,极-极、吱啦-吱啦、丝-丝、齐-齐此起彼伏纷纷争鸣。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时节是不会等待的,是啊它们的日头不多了,谁都想留下自己美好的叫声,这叫声就是秋声,让秋声尽情地绽放,哪管季节的变换,拥有这个秋天才是生命的体现,侧耳细听,叫声里听出了它们的欢乐。
过了山顶草原东折下山是山谷里的石匣村,属于离九顶山比较近的村子,在山区也是个大村古村,达到2800余口人,景姓最多,一条山溪把村子分成了左右两面,古泉眼十多处,泉水常年流淌,小桥几十座不凡古桥,古色石屋院落沿路错落,是一处北方最具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村西头有一段山沟是石壁构成,长方形状,每当发山水,就像从一个石匣子里流出,这就是石匣村村名的来历。村里流传一句俗语,一时忘记了,石匣口外堆积着山上冲下的草泥杂物,意思是说如果杂物被冲掉就预示来年是贱年,如果冲不掉就预示丰年。石匣村是一处山水相依的风水宝地,在山区养活这么多人的地方不多,村中有多处庙宇,村中真武庙、龙王庙、村东的兴隆寺保存完好,村西的西寺还留有根基,龙王庙现已经改为学校,始建于嘉庆年间,前院东墙下的垂柏是罕见的树种。兴隆寺又称东寺,在轿顶山南麓的怀抱之中,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康熙41年做了复修,院中高16米的古松,院西凤凰池、池边卧龙柳、后面碧云崖是寺中古景点,另外青山洞、罗汉岭、连云寨、和尚帽、敞石屋、黄眼崖、龙王庙、凉水泉是寺周八景,都值得观赏。
轿顶山松柏茂密,寺西是上山的小道,之子型山路穿插在松柏之中,就像攀爬在一条宽大的山臂上,艰难向上倍感吃力,罗汉岭名符其实。爬上罗汉岭是横切轿顶山松林小道,皱褶中行走凹进凸出仿佛附着在幕布上,随着幕脚荡漾。穿过山上的公路就是连云寨,宽大的山脊向前与九顶山脉组成了c型山脊的一边,下到c型中段下面的内脊是最难走的一段,灌木荆棘葛条封住了大片山坡,驴头大山的砍刀在前也到了踟蹰不前的地步,七八小时的驴程这一段最为心力交瘁。
东八井村是一个小山村,村名从村内八眼井得来,虽然没有去过西八井、山西的朱公泉村、山南的上龙子村,但是村名带有泉水的意思都是因为九顶山之水的缘故,九顶山是贫瘠的,光秃秃的山顶易于风化的山石,没有给山民带来生活的便利,可它又是富有的,内含的水源造就了自身肥沃的沟谷土地,养育了一方的人民,同时拥有一方的人民。有了九顶山才有了周围的村庄,才有了周围的人民,才有了故事和传说,九顶山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自然的美、和谐的美。
201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