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行真 于 2017-9-20 15:35 编辑
从前,读古诗词,如"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故国荒城,斜阳古道,可奈花狼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时,心境也被这斜阳古道浸染了,一片凄然与伤感。多少次,我就这样想象着古道、感受着古道。古道,已经成为我心中的一个意象,一道风景。而今,我要踏上古道,体验一段真实的古道。 2017年9约16日下午2点半,下郑云高速,至下铁匠庄村北,向着西边的山走去。眼前,一片荒滩,遍生野草与灌木,无树可以遮阳。秋季虽至,气温三十多度,太阳当头,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汗出如浆,忍耐以行。半个多小时后,左转登山。山路土多石少,不觉有异。几个弯曲之后,脚下,展臂之宽的路,石头平整且干净,仿佛山村的石街。一想,这就是古道了。往上,山路羊肠,路面很土。路边多灌木,荆树、黄栌、连翘之属,开花的树已很少见,胡枝子还开着红色的小花,有时候一开一片,令人喜爱。一些藤葛随意蔓延。有两个游客在路边不远处采野葡萄。我这才注意到,这里有野葡萄树。她们采了两大袋野葡萄,回去酿酒。熟透的野葡萄,呈紫黑色,豆粒般大小。我也摘几个尝尝,酸酸的,有点甜。由于草木的侵蚀,古道已很窄。多数时候,两人相遇,不能从容而过。按照中国古代道路的概念,这山路也就能称之为“蹊”或“径”。我不会把脚下的路跟中国历史上联通晋豫的古道联系起来。这也难怪,随着社会的发展,云台古道早已功能全失,废弃有年。这样的山路,即使宽点,能做什么呢?牛马走这样的山路,也负不了多重。我吃力地走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17点半多,到了垭口。前行,草木丰茂,藤蔓纵横。人在其中,望而不见其影。六点,见路边有条石垒成低墙。立墙东望,山峰如扇,欲开欲合。前面,一片坪地,草木更野,自由舒展,紫、红、黄,花朵呈艳,美不胜收。忽入林荫大道, 这里才有路感。路有丈宽,平坦,多树,绿荫沁人。行此路上,心情大好,欢呼雀跃。岩羊等几位旅友,走错了路又转回来,一同前行。太阳渐渐下山,光线透过树林,非常美丽。往前疾行,想一睹落日,而终于没有见到,因为树太多了,遮挡了视线。余晖消逝,天渐渐模糊起来。路,起伏不大,我们快步如风。转过一山谷,朦胧中见杨树成林,挺拔可观。过一废弃的石屋。又行一段,19点,至兴隆掌。天已经黑下来,民房已看不清楚。兴隆掌,当为古道上重要的一站。走了一段山路,累了,正好休息。体力好则可以继续赶路。路已不可辨。在村人指点下,我们一行八人,带上头灯,往东北方向而行。初,路很窄,仅容一人行。人随山转。渐渐地,路宽了一些,有时遇到涸辙积水,小心而行。有几处可以下行,凭着感觉走宽路。有时,路上多草,草可盈尺。灯光下,路依稀尚可辨。古诗云“古道多芳草”,此之谓也。如在白天,一边走,一边欣赏着野草凄迷的景象,感受游子思乡的心境。现在突突赶路,无暇留心了。后来,看见了灯光。那明亮的灯光,对于暗夜赶路的旅人,是希望也是安慰。我的心也沉静下来。20点多,抵达一斗水村。 清晨六点半,我们从一斗水村南出发,往北穿过一斗水村。村中的街道已经硬化,不复是古时的样子。一座座石房子,依山就势,自南至北散落在山坳里,一些旅店如山口店、中间店、后店、李家大院等很有名。村不大,几十户人家,二百来人。有一块龙显石立在路边。所谓龙显石,是在石板上凸起一条龙的象形,因缘和合,成于远古,与中国文化一结合,就成了宝贝。龙不大,也就一尺多长,嵌在石板里,弯曲有致,不见头尾。其色在灰白之间,与底石稍异。一一斗水村村北有一泉水如斗,常年涌流,此村因此得名,还有黄龙潭,皆未往。 向右,走山道。如是古道,也太窄了些。开始爬坡,蜿蜒上升。跟着旅队,渐渐落后。想古人或出于责任,或为了生计,或缘于无奈而走古道,备尝艰辛,是何等不易。而我等负不重之物,来此爬山,体验而已,尚觉得如此之艰难。我力已尽,不能更快了。走在古道上,当此艰难之时,心中无景。七点多,过垭口,路稍下行,感觉惬意。路平好走,眼前所见,无一不景,无一不色。野草初黄,树叶也不再如夏日般鲜绿。云台山的秋天,已经有那么一点秋味。有时遇到野梨树,梨果比一般梨子要小,不知为何,上面有黑色的污迹,让人食欲不起。北行,过一垭口,向西而下,路在沟中。这古道也太陡了。我等轻装而行,尤为不易。倒是不费力,只是太闯腿。两山之间,往往形成溪流,这里就不会了。为什么呢?有旅友说,这山跟从地上长起来似的。如此之山势,积不了多少雨水,也就形不成溪流。这古道,雨水侵蚀,石头裸露,呲牙咧嘴,横七竖八。我想象不出,在古代这一条古道怎么走?又走什么?即使在古代,路况尚可,而如此之坡度,牛马难以立足,见之而怯。我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古车也难行。两侧的山,在我的行走中越来越高,太行景色,愈加分明起来。山,近乎直上直下。两山相距,不足百米。天空狭仄成一线、一片,幽深而不开阔。一般下山,我很少休息。西沟中我数次停顿。置身沟底,仰望两侧之山,我忽然想起“高山仰止”之句。以前我不太明白,高山可攀,怎么会仰止呢?至此,才深悟,有些高山只可仰望,不能攀登。如果我们做不到高山,停在高山之下,与高山为伴,仰而望之,未尝不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这里,林密而阴,清凉舒适,脚下的路,湿而不滑。只是,行程才刚刚开始,我不能久滞于此。 路平起来。往前,闻水声,而不见流水。右转,前行数百米,忽见流水。而水那边,一美女悄然而立,原来是漫步。过河而走,逢一溪流,自西而来。我们遇石房右转过河,沿流北行。路,渐渐宽阔,车马可行。这里,山不很高,望左侧山沟,流水潺潺。遇到行人,往这边走来,神情轻松,都是休闲之客。俯视沟底,见有游人。而沟中,石头层层展现,仿佛阶梯,只是跨度有些大。这是天阶了——天然形成的石阶。下行百余米,有一鱼形深潭。潭水碧绿,望之而寒,一者感水之寒;二者,立于数丈之高的崖壁之上,不栗而寒。望对岸崖壁,从高山上空下来的水,滴滴答答,淋漓不断。这是潭水之源了。这潭水,丰水季节就是西沟流水,而今西沟水不多,这里就隔而为潭。回头仰望,见三峰并立,左峰清瘦,中峰敦实,右峰惟肖海狮,拥一石柱,昂着向天而啸。沿路而北,路平好走,忽然见一房,有绳阻拦。护林员解绳让行。过此右转,依旧沿流。又左转,一路快步。太阳在天,日照渐强,十一点差一刻,至辉县之西沟村。 前队由此右转,早已走远。他们走小路,要欣赏宝泉秘境,离我们约有一小时多的路程。我们在此乘上车,途中至一观景台。立足台上,宝泉秘境,尽在眼中。宝泉,是一条狭长的山谷,拦而成库,中蓄西沟上来之水。云台山的岩壁,垂直着、蜿蜒着,将峡谷挤压成龙形。而所谓宝泉,仿佛就是一条被云台山折服的巨龙。两侧,有栈道,有公路,人行车走。近可以玩,远可以观。宝泉的柔性与云台的气势,一阴一阳,共同造成了这刚柔并运的云台风光。这美景之成,亦有人力为焉。宝泉风光,隐在云台山中,轻易不得见。我等翻山越岭,步行而来,又乘一段车,始见此景。我想,宝泉,已经在我的记忆中展开了神秘的一角,至于再见或不见,以什么方式见,就看缘分的深浅与有无了。 车子载着我们由盘山公路而下。中午,抵达下铁匠庄村。三个多小时后,众驴陆续归来。他们经越野赛道而下,走得精疲力竭。看着他们自虐的疲态,我们几个后一段没走,也是对的。走与不走,视个人体力。只是,如果早知如此,我可以走得慢一点,尽情感受古道风光。我心中的古道,也许与现在有些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