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行真 于 2015-10-2 20:17 编辑
为了七月份的小五台之行,柳泉户外组织反穿岳阳山重装拉练。2012年6月23日,不到九点,我们的车停在了淄川口头的铁路边,由此开始登山。
今天半数多的驴友都是重装出行,我也负重大约三十多斤。一开始走就感到重装带来的压力,快不起来。整个岳阳山脉成东北西南走向,我们顺着山脉的走向往博山走。开始翻越的几个山头都不大,平平常常。几个山头之后,渐渐感受到岳阳山脉的不同凡响。一座山上,看到有战争年代的堡垒,依山而建,活力配置巧妙合理,构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网。应该是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中修建的吧?或者这是在古代防御工事的基础上又加以修筑而成?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吗?这些都不得而知。凭借着其火力配置等,可以大体判断这工事的修建年代应该不会很远。转而下行,见一个蓄水池,只是没有水。这一军事营垒绝非不懂现代军事的人所能为,也非十天半月可以建成。但应该没有排上多大用场,这方面的记载也未曾与闻。从修建的角度看,它们也许是寂寞的。没有经过炮火连天的战争的洗礼,因而也少了荣耀的光环,默默无闻。这一大片的工事,将凋谢在时间的长河中。幸也?不幸也?初来乍到的我,只感觉新鲜。大山对此已经熟稔于心,为这工事的荒废感到可惜,为没人研究不知其历史而感到遗憾。转眼之间,大山已经走远,我知道追不上他,索性也不再追赶,一边回想着,一边前行。向前走在颓圮的城墙上,更是感到历史的沉重与虚无。这里是齐鲁的边界,脚下应当是齐长城的组成部分吧?回望走过的建有工事的山,则见其巍然耸立,凛然不可犯。
今天的天气炎热得很。我从一开始登山就出汗,一直出个不停,帽子湿了大半,上衣也湿了半身。有时,遇到有风的地方,那个凉爽的感觉真是舒服极了,走到无风的地方又闷热难耐。还不能嫌热,为什么在这个天气出坡?从近期登山来看,为了登小五台;对生命而言就是与自然同在。一头合格的驴子是不会埋怨天气的。那种对凉爽的渴望,依然深藏在内心深处。走过小柏树林的时候,感觉这柏树长得真是地方,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最前面的驴友已经到达凉亭,大山说不能停,要在凉亭前面的小树林吃午饭。我心想,从凉亭到小树林,也应该不会太远吧?我与江湖夫妇等驴友在烈日下迈步前行,山一个比一个高,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背上的东西此时已经感觉不到沉重,但就是走不快。山峦在烈日的炙烤下,寂静无声,裸露的岩石显得更加刺眼,白花花的,我不敢多看。驴友们在前面迈步又迈步,那步伐透露着的坚毅让我感动。大宝几次抽筋,休息一会又向前走。还有一老大爷,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在驴行的队伍里,竟然不输于一些年轻人。原来是水中鱼的岳丈,已经七十了,古稀之年,依然在行走。还有几个美驴,春风吹过、女江湖、灵芝草,丝毫不逊于一些男驴。侠客夫人更是了得,一下车,便绝尘而去,不见踪影了。
又一道屏障挡住去路,原来到了天街。这天街有二三百米长,陡峭得很。若在平时,本不在话下;而今负重行至此处,筋疲力尽,又要攀登,不是天街是什么?这阶梯取名天街大概是寓意“难于上青天”吧?两边有木质的扶栏,让人心安了许多。我登到一半,停下休息,喝点水,一抬头看到驴友们的身影消失在视野之中,也只好再鼓气攀登。上到山顶,只见山峰仿佛被一剑劈成了两半,有一条小路可通东台。东台不大,可容十几个人。这就是观日台了。设若早晨太阳初升,下有太和水库,上有马鞍山,岂不是霞光万道,蔚为壮观?但此时,我哪有观日的心情?这观日台也懒得一去,还是赶路要紧。越西台而下,有路通往老爷洞和顽石三点头。腿力有限,不能一游了。凉亭已然在望,我心中高兴。心想,到了这里,小树林也快到了吧?
至凉亭,体力到了一个极限。这时已经十一点半多了。坐在凉亭之中,风吹过来,湿透的衣服贴在脊背上,凉凉的。在这炎炎烈日的炙烤之下,这小亭创造出一个清凉世界。亭南有一台,有小路可达,西面是百丈悬崖,路上有扶栏。纵目望去,有一石形似展翅雄鹰,这应该就是驻鹰台了。我也没有去的心情,实在不想走了。有驴友忍不住拿出饭吃起来。我也感觉饥饿,喝了两听啤酒。啤酒下肚,精力恢复了许多。这方寸之地容纳着十一二个驴友,有些拥挤。大家与我一样在犹豫,是往前走呢,还是在这里午餐?大概过了二三十分钟吧,走的欲望又占了上风,走吧。
不久,对讲机传来大山催促驴友赶路的声音,他说,得赶到2400米营地吃放,要不哪有你们的地方!他是真把岳阳当成小五台了。我已经从凉亭启程,回应道:“坚决完成任务!”一天中最艰难的行程开始了。这时,天气更热了,头有些昏沉,心里什么都不想,只有一个念头——走路,赶到营地。看到前面山坡有一片树林,就满怀希望地赶过去,心想,这就是营地了吧?过去一看,这里哪有驴的影子?又赶路,又心生希望,希望又破灭。我这才意识到,路程比我想象的要长得多。路过山峰,不再追求登顶了,能切的就切吧。大山不断用对讲机督促驴子们赶到营地。绕行途中,在路边看到一野杏树,树上挂着零星的已经成熟的小杏。这杏比山楂还小,比樱桃略大。我把枝条拉过来,摘几个塞到嘴里,甜甜的,略带酸头,可口极了!
据说这岳阳山九十九座山头,九十九应该是虚数,极言其多。切过两个大山头之后,又翻过了几个山头,我已经不记得了。走过一个陡峭的山岗,看到前面有一片树林。远远望去,不像松柏林。树林中隐约有彩色的东西在晃动,那应该是大山他们了。勉励而行,终于到了营地——槐树林。在一片稍微平整的山顶之上,竟然有这么一片槐树林!槐树枝繁叶茂,树下绿草如茵。大山等人在这里扎起了篷布,有驴友支起了帐篷。即使是没有篷布遮荫,这里也不会很热,浓密的槐树叶已经把阳光挡得差不多了。不久兔版等人也赶来了。言谈之中,兔版说一开始走错了路,有一段无路可走,硬爬上来的,有些危险。大山听了,略有责备。谁都听得出来,这微微的责备分外难得——这是驴子们特有的语言。
这时已经两点多了。大家想等白老头来了再吃饭。可是,这白老头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呼叫又没有回音。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不经意地拿出自己的饭菜,开始吃起来。大军背来了一个大西瓜,足足有十五斤之重。大军背着这么一个大西瓜,跟兔版翻过了悬崖绝壁,一路走来,让人感动。大军说,上次出坡,驴子们都很照顾他,他过意不去,这次特意背了个大西瓜。我就知道,背这么个东西上来,绝不会是为了自己。这个西瓜包含着驴友的深情厚谊,价值连城。老头终于来了,华山也到了。西瓜打开,瓤红的可爱。留在营地最后下山的十几个人,差不多一人一斤西瓜,吃得不亦乐乎!
饭后继续赶路,背包轻松了不少。植被也茂密起来,感觉惬意。不久走到主峰下。这海拔八百多米的岳阳山,“雄踞齐鲁,峻极于天”,此时此刻,我却感觉不到他的雄气与高大。绿色的植被让大山平和了许多,我们登顶仿佛穿行在绿色的海洋里,迈步也变得轻松。不久就到了山顶。这里建有泰山奶奶庙,从外面看,此庙方正而结实,高大的建筑看上去很有些威严之气。从北面绕到西门,驴友们都望门止步,我也没有进庙。如果是往常,我是一定会去的。庙里矗立着高大的电视转播塔。这铁家伙与宗教氛围不协调,我不喜欢;加上今天太累了,不去也罢。之后,沿七十二道弯,从海拔八百多米的地方迅速下行。山路盘旋,回环往复,一鼓作气,还没回过味来,已经下到崮山村了。这时才感觉小脚趾有些疼,忍耐着沿公路走到停车点。回家后脱鞋一看,小脚趾磨起了水泡。我穿了两双袜子依然如此,看来这重装出坡,跟轻装穿而行就是不一样啊。第二天洗裤子一抽皮带,坏了,我的牛皮带也毁了。在腰部汗水长时间浸濡下,在向下的力的牵拉下,我的牛皮带变形走样了。这款从军用品商店里买的上好的军工牛皮带,可惜了啊!
一天穿越下来,我对高强度穿越有了切身的体会。去过小五台的驴友说,这次岳阳之行有登小五台三分之二的难度吧。我听了,对小五台的向往没有泯灭。或许,我可以实现攀登小五台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