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柳泉户外

 找回密码
 敲门进行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32|回复: 1
收起左侧

人民央视新华【走进沂源】——齐鲁长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30 11: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8-10-30 11:19 编辑

人民新华央视【走进沂源】
齐鲁长城沂源人团体图保护沂河母亲行动志愿人全体
齐鲁长城,以泰沂山脉为轴,纵横齐鲁大地,密集于沂河两岸,这与远古以河栖息居住渊源息息相关。自秦始皇烧毁黄书,毁坏各地长城后,仅存的古人类长城遗址遗留在乡村部落,残痕恒碧。展现着齐鲁长城的雄伟。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中,有一页《战国形势图》,上面分布着多处曲里拐弯的直角连接符号,那是中国早期地图上对于长城的形象标记,从宋代开始沿用至今。符号旁边分别注着:齐长城、楚长城、鲁国长城、燕长城、魏长城、赵长城、秦长城。。。。这足以说明最晚在战国时代,中国的长城已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秦朝的长城当属晚期。而矗立于齐鲁两国边界的齐鲁长城建造时间最早,是长城家族的兄长
世纪初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齐鲁长城,全长[size=+0]618.9公里。它西起黄河东岸的长清县孝里镇,向东蜿蜒在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区、起伏于泰沂山脉的黄淮分水岭上,最东端伸进太平洋西岸的青岛市黄岛区海滨薛家岛,史称千里齐鲁长城。它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鲁国争霸御敌的产物,凝成了一部硝烟滚滚、旌旗猎猎的古代战争史。它蜿蜒于齐鲁大地的[size=+0]1518座山峰之上,自西向东,在长清、肥城、泰山区、泰安市郊区、历城、章丘、莱城、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东、胶南、黄岛等[size=+0]19个县市区留下了历史的印痕
据史料记载,至少在春秋齐桓公时代(公元前685~643年),齐鲁长城西段就已修建。以后随着战略形势的需要,东段和中段陆续开工,到田齐宣王时代(公元前319~301年)才全部竣工,时间跨度在3.5个世纪以上。其他诸侯国长城的建设年代,魏长城是公元前361年,赵长城是公元前333年,燕长城是公元前311年,楚长城、秦长城是公元前300年前后,均比齐长城晚了三个世纪以上。外国也有修造长城的记录,如公元前457年,欧洲人在庇犹斯半岛始建79公里长的雅典壁垒护道墙;公元1世纪,德国人修建德国长城;公元2世纪罗马人修建哈德良长城,后来朝鲜、印度、澳大利亚也修过长城,但在时间和长度上都难以与齐鲁长城相比。齐鲁长城是古代的山东人在长城建筑史上创造的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止出现新的割据,下令废弃各诸侯国长城。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早已失去防卫意义的齐鲁长城在许多地段变成了废墟。但在包括淄博段在内的许多地方,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遗迹,在齐鲁大地上顽强地耸立着它那苍凉的身影。随着齐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两千多年前由齐鲁大地先民建造的齐鲁长城又被重新提起,成为齐鲁文化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民群众旅游观光寄托怀古幽思的好去处。
关于齐鲁长城的记载,散见于《水》、《史记》、《管子》、《竹书记年》、《括地志》、《水经注》等古籍。在地方志类著作《颜神镇志》、《颜山杂记》、《博山县志》、《续修博山县志》《青州志》、《沂水县志》中,也可以找到零星记载。但因年代久远,地理跨度又太大,人们长期以来对齐鲁长城的长度、走向、结构、现状等众说纷纭,没有形成基本的统一的认识,使齐长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有识之士没有忘记曾经让齐鲁人饱尝过喜悦与沮丧的齐鲁长城。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王献唐、路大荒曾经几次到博山地区、沂蒙山考察;1963年,山东大学张维华著成《中国长城建置考》;[size=+0]1986年到[size=+0]1989年,博山地区文史爱好者陆续考察了博山境内西段和东段齐鲁长城,对于淄博地区有关区县中保留齐鲁长城遗迹最多的博山段基本情况,初步达成了共识。[size=+0]1996年[size=+0]10月至[size=+0]1997年[size=+0]10月,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组织原泰山管委会副主任路宗元、《山东省志[size=+0]·泰山志》编辑室主任李继生等[size=+0]5位老同志,成立[size=+0]“齐鲁长城考察队[size=+0]”,对包括淄博段在内的齐长城进行了详细考察,在泰沂山脉的相关地段逐山徒步测量,获取了大量资料,初步掌握了长城主线的基本轮廓。[size=+0]
[size=+0]   齐鲁长城分布在博山、淄川、沂源两区一县境内,长[size=+0]155240米。其中博山境内有主线、复线两道齐长城和鲁长城。主线自章丘、博山交界处的霹雳尖山入境,到池上镇东太平山大峪顶出境,长度[size=+0]72684米;复线从望鲁山东部[size=+0]729高地至梯子山南坡,长度[size=+0]2350米。两线总计[size=+0]75034米,经过[size=+0]212座山头,其中有遗址的地段为[size=+0]8530米,占总长度的[size=+0]21%。自霹雳尖山入境后,从双堆山的南崖越过宝玉顶、水岭脖子,经过上恶、下恶和桃花泉,到北大岭无遗址。从北大岭往东越过虎头山,左经和尚坊,右经岭西村,至一犁地有[size=+0]1070米的长城遗址。其间北大岭附近有[size=+0]20米的墙体,底宽[size=+0]4.5米,高[size=+0]2米。一犁地之上有城堡,墙高[size=+0]1.8~3米,宽[size=+0]1.2米,内径[size=+0]100米。又转向东北穿越秀才顶、太平山,右经姚家峪,至太平山南顶无遗址。在姚家峪公路口处,有[size=+0]600米长的遗址;又东转南右经昃家庄至龙背峪中段的[size=+0]850米间,遗址不存;由此向东,经干贝峪到凤凰山转播塔一段,有[size=+0]2880米的遗址。其间龙背峪东段有宽[size=+0]7米、高[size=+0]2.5米、长[size=+0]200米的墙体,干贝峪东侧有宽[size=+0]6.5米、高[size=+0]2米、长[size=+0]100米的墙体。从凤凰山转播塔东北下山过孝妇河,经峨嵋山、荆山至两平村西南的[size=+0]5770米地段中,只在峨嵋山还有[size=+0]200米墙体。当地人传说峨嵋山城墙在清同治年间还比较完整,后因拆石修建城圩而破坏严重。[size=+0]
[size=+0]    齐长城从山头镇两平村西南向东南方越过西黑山,左经两平、福山,右经山头、八陡,至东黑山有遗址,长[size=+0]4600米。其间两平村南有高[size=+0]3.5米、底宽[size=+0]7米的城址断面,西黑山两侧均有高[size=+0]3米、底宽[size=+0]10~12米的墙体[size=+0]100余米。东西黑山之间有半穴式圆形兵营遗址,还有北门、西门、点将台等遗址,自东黑山亮兵台往东,左经黑山后右经苏家沟新村以东的[size=+0]1850米地段没有遗址,东南转越围屏山,左经薛家峪右经岳庄至大荫顶西坡,有[size=+0]4100米遗址。围屏山西侧有高[size=+0]2米、底宽[size=+0]8米的土石混筑城址。越过大荫岭,到岱庄北山以及淄川区护宝泉村西山长城无存,而岳阳山西麓以及护宝泉村南山则有长度为[size=+0]1500米的遗址,其中岳阳山主峰西侧遗有[size=+0]200米墙体,清末时曾重垒过小墙,原有的[size=+0]“防门[size=+0]”在[size=+0]80年代后期拆毁。东面的龙门峪势如泰山南天门,今[size=+0]“箭楼[size=+0]”遗址犹存。岳阳山主峰西侧有长度[size=+0]10米左右的南北方向墙体,应是当年防门遗址。[size=+0]
由岳阳山主峰东侧至四座山,再至拐峪北[size=+0]709高地的[size=+0]5560米地段中无长城遗址,据考是因为此山险峻,古人以山为城。辗转山脊间进入古莱芜城遗址处的淄川区城子村东,经三台山到立屋岭的[size=+0]700米地段,仍然有齐长城遗址。此后经鹿角山、黑虎寨、油篓寨、蟠龙山、雁门寨到太平山出博山境之前的一段,也是以山代城,体现了春秋战国时代齐国战略家[size=+0]“山险防御[size=+0]”的思想。[size=+0]
[size=+0]    众所周知,齐鲁长城西起济南、东到大海。 从地图上看,家乡沂源及附近的鲁长城正好位于中段,有主线和复线之分。登高远眺,这里的长城主线与复线走向及位置基本和原三岔乡的周边乡界相吻合。主线自博山、沂源交界处的太平山进入沂源县境内。从太平山(海拔[size=+0]903米,淄博第二高峰)向南转东既黄淮分水岭鲁山以东,直至东海,为鲁长城,也就是大东(东夷)长城,越过云蒙山、大峪顶、胡兰顶、小崮顶、大崮顶,左经双石屋、郑家庄、璞邱、流水、车场、鄢家峪,右经平安峪、唐家六、篓峪至大崮顶东的[size=+0]2400米地段,只大崮顶有遗址(见图)。大崮顶上,巨石垒成的城墙内,大小不等的兵营房屋遗迹[size=+0]40多处,寂寞的洒在山顶。北部两处石门扼上山的咽喉,关口有人工开凿的石阶。南部有加工粮食的石臼,直径[size=+0]30公分。当年曾有大量的住兵把守。鲁长城主要遗址分布线路由此向东,越过锥子崮、马头崮、无路岭,左经文泉,右经涝洼、银洞峪至红崮堆,有[size=+0]4550米长的长城遗址。其中无路岭有底宽[size=+0]10米、顶宽[size=+0]7.5米、高[size=+0]1.2米的墙体[size=+0]40米,还有墙高[size=+0]1米、宽[size=+0]0.6米、直径[size=+0]13.5米的圆形兵营遗址,中间筑有使其一分为二的隔墙,并有巨大采石场遗址。从红崮堆向东南越过东大崮、龙王崮,左经衣家庄、龙王崖,右经上花水、米山子沟,至龙王崮[size=+0]3700米地段,只有龙王崮遗址尚存 。龙王崮形状如同古城堡,造型奇特,有山门、城墙,有直径[size=+0]50公分的大石臼;东南一侧怪石林立,山势俊美。东大崮还有大量未用完的石料散落在山顶 。从龙王崮向东北越过长城岭,左经里峪、南坡,右经芦家泉至长城岭北端,有[size=+0]2500米的遗址。由此向东北转东南至小辛庄,间隔[size=+0]2650无遗址。
[size=+0]    从小辛庄向东南越过高嘴子山,左经西蓼子、东蓼子、东峪,右经小辛庄至驴皮崮,有[size=+0]4750米长的长城遗址。其中小辛庄北山有[size=+0]150米的墙体,东山脚有[size=+0]20米墙体;高嘴子东山脚有[size=+0]20米墙体;驴皮崮南山脚有[size=+0]30米墙体。沂源境城址至此结束。

[size=+0]     对应复线齐长城从太平山向东北,经沂源与淄川界山之之岭、沂源与临朐、淄川界山淹子岭向东南经凤凰山过大石河到临朐县北水沟北山,继续向南攀上寺头镇土门村附近的庙子鞍山,直至沂源的核桃崮后与主线相连。 右经双石屋、平地、郑家庄、丝窝、北水沟、南水沟、董家峪、黑山峪、东鲍庄、龙王崖;左经上雀峪、杨家庄、山桥、隐窝、淹子岭、崔木、西井、北水沟、土门、西台、里峪。这条复线上有淹子凌遗址、凤凰山遗址、大石河栈道遗址、北水沟北山遗址、庙子岭遗址和核桃崮遗址(见图)。其中庙子岭东南山顶有土石混筑和石砌墙体痕迹,残存高度[size=+0]1米左右,向东南延伸的墙体则断断续续望不到尽头。
[size=+0]    近几年的多次考察走访[size=+0],现在其占主导地位的军事防御功能的目的越来越清晰[size=+0]:齐鲁长城主要由关、烽火台、团城和墙四种建筑形式组成。关全部建在山口要道上;烽火台则建在大关的山顶[size=+0],用以传递敌情;团城是建在关两侧高山顶上的石围墙塞[size=+0],用以屯兵和观察敌情。城墙的位置一般是建在随山升降的分水岭南侧的斜坡上。齐鲁长城的地势一般是南低北高。因为南面低[size=+0],来犯的敌人需要向上进攻[size=+0],非常困难[size=+0],起到防御作用。北面高则可以居高临下[size=+0],易于防守。 现在残存的城墙不算很高[size=+0],可以说,是秦始皇毁长城时,无所谓的。由此可见当年[size=+0],城墙应该是很高大的。战国时期各国间的不断战争,迫切要求加强防御工事,当时修筑长城是各国通用的方法。 齐鲁交界所处有泰沂山脉相隔,具备修筑长城的自然地理条件。因此,齐国、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为了加强防御而修长了长城。地处齐国腹地正南方,从南越过齐鲁岭到临淄城直线距离[size=+0]60多公里,步行军不用[size=+0]2日即可到达,一旦防线被冲破,敌军将毫无遮拦地兵临齐国故都淄城下,因此这里是齐国为保卫国都临淄需要重点防守的地段。此处属沂沭断裂带,沟壑纵横,地质构造复杂,山体脉络不像泰山、长城岭那样清晰且有山险作为天然屏障,所以增设多条复线以增强防御能力,这也是当初修筑齐长城时设计者智慧的体现。聪明智慧的齐国人一定会在险要地段层层设防,而太平山[size=+0]--淹子岭[size=+0]--凤凰山[size=+0]--庙子岭[size=+0]--核桃崮一线山高路陡,设有复线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也符合主线在外,复线在内的基本防守理论,因为复线才是第二道防线,也印证了这里在古代战略位置上的重要性。凤凰山雄踞鲁中腹地,周围千峰笼翠,层峦叠嶂,特别是南侧,处处悬崖峭壁,险峻挺拔,与附近的摩天岭、弥河构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凤凰山、九杰与北水沟三大齐长城兵营布局呈三足鼎立,遥相呼应,扼鲁国北大门弥河谷地咽喉。历史上,凤凰山下的三岔店村就是古代交通要站,商铺密布,贾商云集。
[size=+0]    齐鲁长城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之中,虽沿线有平谷之地,但家乡多为山岭,长城依山就势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鲁长城又有[size=+0]“长城岭[size=+0]”之称,如龙王崮以东一段就叫长城岭。城墙多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成。而本地广大的石灰岩地区中,崮状山体连绵不断,两侧悬崖峭壁,是天然的屏障。在南自鲁山,北至三泰山,东到大崮,南北[size=+0]18公里,东西[size=+0]14公里范围内,有海拔[size=+0]800米以上山峰[size=+0]50多座,车马厮杀的战场是难以在这群山之中摆开的,况且南有海拔[size=+0]1108米的鲁山屏障。因此,用山险代替城墙不无道理。在这里充分利用山险代替长城的作用显示的淋漓尽致,况且利用山险代替城墙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减轻了许多劳役之苦。现存城墙遗迹一般在山系顶峰险要处少见,就说明当时此处没有修筑城墙,有的地处即使修筑,规模也很小,所以城墙的遗迹不多,这也是人们来这里很受见到长城的原因之一。在山系岭脊外缘陡险处,长城内侧地势较外侧要高出许多,一般可高出[size=+0]2—3米,而外城墙内只填以[size=+0]3—4米宽的土少或碎石,所以齐鲁长城较多处地段为单城墙,即只有外墙,无内墙,即使有内墙也较低,却起到了很好的防设作用。
[size=+0]    齐鲁长城建筑宏伟,规模壮观,设计科学,结构合理,凝聚着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春秋东方泱泱大国的强盛雄风,是我们中华民族(微博)的骄傲。齐鲁长城随着秦统一战争的开始和齐楚相续被秦所灭,失去了军事上的防御作用,但做为春秋战国时期强盛齐国的见证和我国最早的长城遗迹,将永载史册。
   
  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云云,梦泉劈山上的两块大石平台,当地人称为孟梁台。相传孟姜女曾与杞梁在此相会。离它不远处就有姜女传说的遗迹和近年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齐长城。相传当年孟姜女就是在这里痛哭战死的丈夫杞梁,在哭倒了眼前的齐长城后,顺势跳进了山下的淄河而死。
  民俗专家王颜山先生认为这种观点,是一种符合情理的一种推理。孟姜(杞梁妻)哭城的故事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必然临近官道,第二必须有长城,第三必须靠近河,也就是淄水。这个地方恰恰符合这样的条件,况且,附近就有城子这个地方,这就是当年齐国驻军的兵营。齐国大将军杞梁战死以后,由南边官道运来,在这里停放,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一种推理。
[size=+0]    在符合故事发生情景的若干条件下,这种想象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更容易被大家(微博)接受。因此,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这一重大的事件中,齐长城与淄河的交叉点上,勤劳而智慧的人们在淄博大地上创造出孟姜女传说的故事就很自然了。
一条蜿蜒曲折、横贯东西的长城,依然那么地雄伟壮观;“一个悠远的故事,如今仍是那么地美丽动听; 一首古老的歌,依然在人们的心中久久地传唱!”
齐鲁长城详解:
无路岭
  无路岭,又称齐鲁岭、雾露岭,位于沂源县三岔乡与悦庄乡之间,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的国界。齐长城从博山沂源交界处的太平山沿山势一路向南,或绵延匍伏,或以山代城,经鏊子顶、鞭皮顶、大峪顶、胡拦顶一线后转向东,过大崮顶、锥子崮,蜿蜒至无路岭。
  从三岔乡政府驻地一路向南。大约20分钟后,远远望见前方的公路从两山间的缺口穿过。当地村民说,那是修路时炸开的,过去两边都是山,上面就是齐长城,齐鲁两国的国界。因为这一带无路可走,人们叫它无路岭,还有人说这里山势很高,远远看去像笼罩着雾一样,有时也叫它雾露岭。
  站在无路岭上向北看,有一个山村叫水泉溜村,村里几乎找不出一点透着现代气息的建筑。石屋子,茅草顶,栅栏门,一切都近乎原始。72岁的马大爷算是村里的长者了。他用一种警惕的目光看着我们:[size=+0]“我不欢迎陌生人,村里好瞎东西。[size=+0]”经他老伴翻译,记者得知,瞎就是被偷的意思。原来,村里的羊、鸡甚至狗经常被偷,卖一只羊往往就是一户人家的一大笔收入。马大爷上中学的孙子身上突然长了些疙瘩,正在家里休息,见到记者一直躲躲闪闪地站在门外的一棵大树旁。马大爷浑身筋骨疼,说是年轻时干活落下的病。[size=+0]“五个孩子,得吃得喝,干啥活都是肩挑,山里人,难啊![size=+0]”大爷点上了旱烟袋,烟嘴、烟锅磨得亮亮的,中间的竹筒黑黑的,抖动的嘴唇抽了两下,吐出两口浓烟,接着一声咳嗽。
[size=+0]    龙王庙位于寺头镇里峪村的南山,老百姓叫南山,也叫龙王崮。它高耸挺拔,雄奇陡峻,犹如高高在上的龙王一般。民国《临朐续志》记载:龙王崮在豹头山东,邑人高居广有登龙王崮诗,他在诗中对龙王崮有这样的描述:[size=+0]‘龙王崮顶识龙颜,万壑朝宗拱此山。首淮齐南沂水也,尾蟠岱左穆陵关。[size=+0]’”
[size=+0]    山的周围有由各种形态不一的石头堆砌而成的围子墙,石头垒得非常整齐。还有一个保存得不错山门,山门建的那个位置是当时也是现在上山的捷径,便于人们爬山,此地南边比较缓,建成石墙后凿成山门,这边砌好后,山寨就很牢固了。其它地方山险,平缓的地方有墙,这里有山门,老百姓躲避匪患就很安全。当时山门的作用是很大的,现在山门仍然保存得非常好。
这段围子墙为逃避清末民国时期军阀土匪而建的,那时候比较混乱,老百姓不很安宁,土匪经常来抢劫。所以村民就村村修寨,修上了围子墙。所以这段围子墙修得非常整齐,很规整,构筑得比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1: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沂源境内的长城,沂源人你应该去看看!战国齐长城沂源段复线新说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区黄河河畔,东到青岛市黄海海滨,横亘齐鲁大地19个市、县、区,史称千里齐长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余年,最早载于《管子·轻重篇》:“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相传齐长城为齐王齐桓公所建,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中载:“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 齐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游价值,它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从现在的地图上看,沂源及附近的齐长城正好位于长城的中段,在这里也有主线和复线之说。
主线自淄博市博山区南部与沂源县北部交界处的太平山进入沂源县境内,曲折穿越原三岔、土门、悦庄三乡镇。起点从太平山向南转东越过云蒙山、大峪顶、胡兰顶、小崮顶、大崮顶东的2400米地段,目前只大崮顶(亦称西大崮)有遗址(见图)。大崮顶上,巨石垒成的城墙内,有大小不等的兵营房屋遗迹40多处,崮北部两处石门扼上山的咽喉,关口有人工开凿的石阶。南部有加工粮食的石臼,直径30公分。相传当年曾有大量驻兵把守。由此向东,越过锥子崮、马头崮、无路岭、至红崮堆,有4550米长的遗址。其中无路岭有底宽10米、顶宽7.5米、高1.2米的墙体40米,还有墙高1米、宽0.6米、直径13.5米的圆形兵营遗址,中间筑有使其一分为二的隔墙,并有巨大采石场遗址。从红崮堆向东南,经大崮(也称东大崮)、至龙王崮的3700米地段,只有龙王崮遗址尚存(见图)。龙王崮遗址形状如同古城堡,造型奇特,有山门、城墙;东南一侧怪石林立,山势险峻。东大崮还有大量未用完的石料散落在山顶。从龙王崮向东北越过长城岭有2500米的遗址。由此向东北转东南至小辛庄北山,间隔2650米无遗址。从小辛庄、七里寺北山向东南越过高嘴子山,至驴皮崮有4750米长的长城遗址。其中小辛庄北山有150米的墙体,东山脚有20米墙体;高嘴子东山脚有20米墙体;驴皮崮南山有30米墙体。再由驴皮崮至上枝村东山向东进入临朐县境聚粮崮。关于齐长城主线走向及位置,政协沂源县文史资料第5辑中有《古齐长城》一文作过简单介绍,《沂源县志》、《沂源县地名志》中都有简要记载,而复线情况却无任何描述。
复线从博山、沂源交界处的太平山主线分叉转向东北经沂源与淄川界山之岭、沂源与临朐、淄川界山淹子岭向东南经原三岔乡凤凰山,过大石河到临朐县北水沟村上庄、下庄北山,继续向南攀上临朐寺头镇庙子鞍山,直至沂源县的核桃崮南与(东)大崮所在的主线相连。这条复线上有淹子岭遗址、凤凰山遗址、大石河栈道遗址、北水沟村上庄、下庄北山遗址、庙子岭遗址和核桃崮遗址。这条复线所在的凤凰山,古称玉泉山,与临朐县界相交。这里建有齐长城大型城堡,古堡内有一大型青石(石灰石),似一巨壁横立于大城中心。石质光滑柔润,宽大、方正,给人以光明
厚重之感。奇特的是石的正面,布满带金丝的美丽花纹,若龙犹凤。据传,此石,天每欲雨,则全石湿润,似水洗过,花纹更加清晰;小雨中,水点击石,见金线闪现;雨霁天将晴时,石上花纹,时隐时现,图案十分逼真。人们称其为“云龙三显”,奇观天成,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这个齐长城大型城堡,据说是齐长城沂源境及附近的三个最大城堡之一,当时能屯兵近万。那时科学不发达,天气不能预报,守城将士们,就是靠这块灵石预测阴晴,以避灾情。凤凰山齐长城复线遗址现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据刘镇宗、王新生在中国长城博物馆主办的《古代齐国长城临朐段考察简报》中说,西从702高地向东经大崮,南坪山,西蓼子南山,高嘴子,驴皮崮进入临朐的是齐长城的主线,全长55公里。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古齐长城临朐段除了主线,还有4条复线。另据曾参加古齐长城实地考察的《大众日报》记者杨润勤2004年11月10日报道说,“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后认为:四条齐长城复线现临朐。据了解,大关复线早在1997年被专家认定,经随行的齐长城研究专家张华松初步断定,齐长城嵩山复线的身份是成立的,其他线路如像刘镇宗所考察的那样断续相连痕迹明显,其原始身份也应该成立。这一发现,印证了古代临朐在战略位置上的重要性”。由此得知,临朐齐长城的主线与多条复线均与沂源县境内外的齐长城有关联。其中比较明显的有洪山复线、铜陵关复线和蒋峪复线,但需要进一步考证。
登高远眺,沂源境内齐长城的主线与周边复线的走向及位置,基本和原三岔乡的周边乡界相吻合(见图)。据《大众日报》记者杨润勤2004年11月齐长城实地考察系列报道中说:“沂源境内有齐长城3万多米,其中遗址明显处1600余米。”
齐长城中段地处齐国腹地正南方,一旦防线被冲破,敌军将毫无遮拦地兵临齐国故都临淄城下,因此这里是齐国为保卫国都临淄需要重点防守的地段。所以增设多条复线以增强防御能力,这也是当初修筑齐长城时设计者智慧的体现。聪明智慧的齐国人一定会在险要地段层层设防,而太平山--淹子岭--凤凰山--庙子岭--核桃崮一线山高路陡,利用地理优势设置复线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也符合主线在外,复线在内的基本防守理论,因为复线才是第二道防线,这也印证了这里在古代战略位置上的重要性。其中凤凰山雄踞鲁中腹地,周围千峰笼翠,层峦叠嶂,特别是南侧,处处悬崖峭壁,险峻挺拔,与附近的摩天岭、弥河构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复线凤凰山、九杰与北水沟三大齐长城兵营布局呈三足鼎立,遥相呼应,扼齐国南大门弥河谷地咽喉。凤凰山下的三岔店村(原三岔乡政府驻地)就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塞和商贾云集之地就足以印证。
齐长城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之中,虽沿线有平谷之地,但原三岔、土门及悦庄镇北部多为山岭,不管是长城主线,还是复线都依山就势由石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如龙王崮以东一段当地人们就叫长城岭,其城墙多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成。而本地广大的石灰岩地区中,崮状山体连绵不断,两侧悬崖峭壁,是天然的屏障。因此,用“山险墙”代替城墙不无道理,在龙王崮遗址(见图)这里充分利用山险代替长城的作用显示得淋漓尽致,况且利用山险墙代替城墙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减轻了许多劳役之苦。现存城墙遗迹一般在山系顶峰险要处少见,这就说明当时此处没有修筑城墙,有的地方即使修筑,规模也很小,所以城墙的遗迹不多,这也许是人们来这里很少见到长城的原因之一吧。在山系岭脊外缘陡险处,长城内侧地势较外侧要高出许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墙内只填以3—4米宽的土沙或碎石,所以齐长城较多处地段为单城墙,即只有外墙,无内墙,即使有内墙也较低,却也起到了很好的设防作用,使齐国在长达五百余年的动荡战乱中立于不败之地,胁鲁楚,伐燕赵,攻卫宋,争首霸,取七雄,成为泱泱之大国。
齐长城建筑宏伟,规模壮观,设计科学,结构合理,凝聚着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的强盛雄风。它是齐鲁文化发展的主要见证之一,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齐长城随着秦统一战争的开始和齐楚相续被秦所灭,失去了军事上的防御作用,但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强盛齐国的见证和我国最早的长城遗迹,将永载史册。目前沂源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保护 ”的文物工作方针,实行分级分段、三级保护规划制度,以充分体现齐长城的史料价值和经济效益,这是值得效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敲门进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柳泉户外 ( 鲁ICP备12010730号 )

鲁公网安备 37030202000412号

GMT+8, 2024-12-2 03:25 , Processed in 0.12349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